八個小孩 (3).JPG  本文摘自中國時報

《街舞狂潮》是非常年輕的導演蘇哲賢一部相當成功的新作品,講述的是執迷於街舞熱情的兩個世代年輕人,分別為自己的街舞夢想努力不懈的故事:一邊是超齡的獨行俠阿倫,他最大的願望就是參加在巴黎舉行的國際街舞大賽;一邊是以名校高中生所組成的「8個小孩」,他們在大學聯考後重組了為聯考而中斷一年的舞團,最主要的目標就是在台北市捷運公司主辦的「捷運盃街舞大賽」一鳴驚人,為青春留下見證。

 

這兩個世代的年輕人雖然有著不同的身世背景和遭遇,但都要分別克服他們在現 實生活中的羈絆,全心全意的去追求進而實現自己的夢想。尤其是在台灣舞界已有一席之地的阿倫,他一方面在街舞的專業中找到了自我肯定與價值,一方面也為他所執迷的街舞付出許多心力與代價,即使為此辛勤工作,到處教舞,也無怨無悔。

 

也許是年齡接近的關係,或某種心靈上的同質性,我一直認為做為報導者和觀察者的導演,在這個故事裡表現出很高的同情和理解能力,因此對這樣主題的處理能力,包括去了解街舞的「眉角」,包括與訪談對象建立某種情誼,也顯得十分熟悉、自信與寬裕,甚至超出預期的老練。不論是受訪者的心境、神情或是舞蹈動作和小動作的捕捉、掌握,都顯得犀利、準確、流暢,賞心悅目且引人入勝。

 

由於街舞這樣的主題,片中不可避免的出現大量流行文化的符號與象徵,加上主人翁們相對而言較戲劇化、誇張與特立獨行的性格—尤其再加上濃密的音樂場景與多樣化的言行與充滿美感與個性的舞蹈動作,讓這部影片擁有了多數紀錄片不易擁有的豐盛視覺與聲光之娛,在策略層面先天掌握了親和力與可看性的優勢。

 

當然,也因為這樣,說故事者也有更大的壓力,去創造一個可以和華麗的視聽糖衣相匹配的論述與探討。例如:雖然屬於兩個不同的世代,主人翁們選擇自我實現或自我完成的途徑卻都不約而同的是,具有媒體的立即現場回饋或及時回報的流行儀式。這樣的社會現象有著怎樣可理解或不可理解的來歷?例如:這樣的夢想與這樣的成功與失敗如何豐富、印證或否定了夢想的意義?例如:主人翁們在整個夢想的追求中得到甚麼樣的啟發?或完成了甚麼樣的成長?一個人物故事要超所謂越勵志故事的藩籬而創造出一種言談的深度或厚度,關鍵往往在於:你掌握到怎樣的質疑來與信仰進行辯證。

 

但是「街舞」其實已是一個很完整的作品,換作是我,我是不想讓太冗長的思辨干擾了我夢想的節奏。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hiphopstorm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